詹雅雯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失眠是現代化社會普遍常見的困擾,但睡眠又是白日精神、健康的根本,整夜無眠深深地影響個體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過去在治療失眠時,總是首選鎮定安眠藥物,但這類藥物有減少深眠、夢遊、健忘、成癮的風險,讓大家對它又愛又恨。事實上,國內約莫20年前即開始推行非藥物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其為目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內科醫學學會、睡眠醫學學會成人失眠治療指引推薦的第一線治療,國內實證療效研究也證實6-8週的短期介入即可有效緩解長期失眠,且還能有效達到減少或停止使用鎮定安眠藥物之功效。
那麼究竟何謂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其主要在協助失眠者認識並找出失眠背後的成因,並透過行為與想法的調整來達到睡眠改善與安眠藥物使用劑量控制的心理治療。一般來說,睡眠相關的思考習慣與想法需要仰賴心理師帶領來識別與修正,行為部分則包含在治療中會學習與體驗的助眠行為相關技術(包括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療法、放鬆訓練),以及經由自我檢核和調整的不良睡眠習慣調整,來達到提升睡眠品質的成效!
在你苦惱於睡不好之際,建議可先檢視以下睡眠衛生習慣,進行調整與修正。若堅持執行1-2週仍無法有效改善睡眠品質。那麼建議就可尋求受過專業睡眠訓練的心理師進行非藥物的治療來解決長期失眠困擾喔!
睡前
– 就寢前逐漸減少耗費腦力、需思考的工作與身體活動,睡前2-4小時不要進行劇烈運動,睡前1小時從事有益於身心放鬆、平靜的活動,避免開心、過度亢奮、打電話或其他網絡社交通訊,這些都會讓您變得亢奮或想得更多!
– 晚飯後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減少晚上需要起床上廁所。
– 避免飲酒助眠,酒精代謝後會破壞睡眠的穩定性,讓睡眠片斷化,反而危害睡眠品質。
– 睡前4小時避免口味過重、過甜的食物,一來消化不易、胃食道逆流干擾睡眠,二來會延後你內在的睡眠生理時鐘,讓你更晚才能順利入眠。
就寢時
– 保持每晚差不多相同地時間點就寢和起床,確保睡眠的充足,可以減少週末補眠的需求,降低生理時鐘延後的風險。
– 當您感到困倦時再去睡覺,而非時間到就上床,躺床翻來覆去難會讓床鋪跟挫折、擔憂連結,也不要在床上進行除了睡眠或性行為之外的活動,例如滑手機、思考生涯規劃,如此一來您可能會漸漸發現每次上床就清醒或緊張不安喔!
起床後
– 每天早上都要在同一時間起床,無論前一晚睡眠時間長短如何,都應選擇在配合上學上班作息的時間起床。週末晚起造成的社會性時差往往是導致晚上難以入睡、早上起不來的原因。
– 盡快拉開床簾,讓眼睛有機會接觸15-30分鐘的日照,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幫你更快喚醒大腦上工去。
– 白天避免因前晚睡不好而安排逾半小時的小睡,請注意太長時間或過晚(距上床時間8小時內)的小睡會降低夜間的睡眠需求。
– 白天進行適度地工作、運動,以便晚上身體能足夠疲憊渴望睡眠。
– 根據白天的精神狀態來進行時間管理的規劃,在精神最佳的時間區段做複雜、需要高度專注與思考的工作,在精神萎彌的時間區段(下午昏昏欲睡的時刻)進行日複一日的簡易行政事務或是需要跑腿的工作來對抗瞌睡蟲,就能讓工作/學習效率更佳,減少對睡眠時間的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