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怎麼未出於藍?談父母對子女成就的失落與遺憾

謝秀貞 諮商心理師

謝秀貞 諮商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

    每每在段考、模考、會考、學測、指考完,時不時會聽到父母對孩子的抱怨,你怎麼考成這樣、我花這麼多錢栽培你、花這麼多時間在你身上、怎麼生出你這樣的小孩、你怎麼沒有遺傳到我的優點…。這些話語很是熟悉,在親朋好友間、在自己心底,有時候不免也冒出這樣的聲音,這些文字或語氣看似對孩子生氣失望,更進一步來看可能是父母自己的失落與遺憾。

    做父母師長的教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讓孩子明白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這也是人類勤奮努力的信念。運用在學習過程,是不可或缺的心力,自然這些付出也變成了期待、願望,它可以是推動的力量,也會有落空的風險;換句話說,學習的成果雖有某種程度預測性,仍不可避免它有不可控制性。這對於自我要求高的學生或家長而言,無疑是最難忍受的部分,更強烈點會有身心症狀的反應。

    學習成果總會有幾家歡樂幾家愁,愁的經常是自我要求高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常見的有:震驚、憤怒、怨天尤人、情緒低落提不起勁、自我懷疑…這是我們常見的期待落空的情緒反應,表現在行為面有:冷暴力、言語羞辱甚至有肢體處罰。短時間內有這樣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心理反應表現在語言、行動上,羞辱性和殺傷力都很強。實務上就常看到孩子很茫然無力,分不清學習是為自己還是為父母,排斥拒絕父母的協助,或者自責懊惱,或者用自我放棄的方式,來對抗他消化不了的情緒壓力,沒有辦法真的來檢視自己表現不理想的問題在那,造成親子關係十分緊張,甚至瀕臨斷裂。

    會有這些反應的父母自我要求高,平日對孩子很用心,自然也對孩子成就有高期待,或者父母本身是高成就、過去也是學習優異的學生。看到孩子的學業成就不如預期,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反應,不只是替孩子擔心而已,可能摻雜了自己的失落與遺憾。這個期待落空與遺憾,來自那裡? 可能來自孩子是父母願望的延伸,如果父母做得到孩子也應該做得到;可能來自於自我要求、青出於藍要更勝於藍;可能來自於比較,自己容易有不如人的感受;來自於競爭,不喜歡輸的感受;來自於未滿足的願望,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完成?這些可能是父母的議題,而用專注於孩子的學習成果,來避開面對自己的議題。

    學習成果不理想,孩子要消化處理自己的情緒已是不易,如果父母沒有先處理好自己的失落與遺憾,只是一味的將消化不了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承接雙重的壓力,容易出現身、心或行為問題。往後還有很多的考試,都可能會成為孩子跨不過去的魔咒,所以父母要先消化處理自己的失落與遺憾,才有可能跟孩子討論一起面對學習的各式挑戰。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