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美 諮商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兼任諮商心理師
「我真沒用好像什麼都不會,都沒有什麼亮點,不像別人都好厲害的樣子。」A無奈地說著。
「自信是什麼?到底要怎麼樣可以培養自信?怎樣才是一個有自信的人呢?」B困惑地提出這樣的疑問。
「我覺得過得好累!每天都不知道在忙什麼,好希望可以找回自己,能夠做自己。」C疲累地這麼說著。
我們從小生活在一個被處處比較的環境,常聽到「那個誰怎樣…」「那個誰誰誰又怎樣…」,這樣的話語,有形無形中常讓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就掉到以他人為標準,努力活成「大眾/大家/他人」喜歡的樣子。然而,卻也因此往往讓我們忽略或忘記了我們自己的樣子或自己想要的樣子。
幾年前曾有一支動人的廣告,影片內容是一位素描家透過「被畫主角」自己的口述以及「別人看到的主角」口述,為同一個人畫出兩種不同的畫像。被畫主角在描述自己樣貌時大多都用較負面的形容詞,直到最後當看到由他人描述所繪出的自己時,才驚覺到同一個樣貌,當他人對畫家用以正向的描述後,差異卻可以是如此的不同。
改變看自己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夠好與值得
自信「可以培養但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感受到」的。我們需要的是好好被自己理解,看見內心的在意與因此而來的受傷;許多時候我們的不自信,或許來自於因為對人、對事的在乎,對自己有更高的標準與期待,以致掉進這個「太在意別人」的框框,害怕和感覺自己不足、不夠好,自然也就再難以相信自己,讓自信離我們愈來愈遠。
從喜歡自己、接納自己開始
想要有自信,需要先有能夠感受到「肯定自我的心情」。
我們常總如同廣告影片中被畫的主角,只看到自己的缺點或不足,覺得自己永遠不夠美好;然而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卻能看見或許被自己一直忽略的美好。所以,當感到不自信時,是否能夠先停下來,別急著否定自己,從練習欣賞及肯定自己開始,不因為外在壓力或對他人的太在乎,而失去理性的評價自己。
能對自己說「我這樣就可以了」,知道自己「想要」與「不想要」,接受自己的「能」與「不能」,就是自信真正的意義;所謂的自信也是對自己的感覺,當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正向,我們便會產生對自己的信心與相信。
練習,愛自己、做自己
現在的你,是不是也想著為自己做些什麼改變,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
試試現在就開始練習,為自己、愛自己、做自己。
1.面對自我正視真正自己,「哇!原來我是這樣的」,讓自己充分了解自己。
2.用欣賞的眼光,發現自己有形無形的優勢,有機會的話發揮自己的潛能。
3.瞭解自己內心需求,為自己喜歡或想做的事情去努力,充實豐富自己;從自己的行動中發現快樂和滿足,而不是僅尋求外在他人的認同與肯定。
4.願意理解和接受自己的限制,不花時間與他人比較,也不自我攻擊。
5.練習轉念思考,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自信其實可以有各種樣貌,做好自己心中的目標才是價值所在,當習慣地又要否定自己時,就為自己踩煞車「喊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