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療癒連結 ─ 情緒的人際關係調節機制

黃淑如 臨床心理師

黃淑如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兼任臨床心理師


為什麼人類要有情緒?

以演化的觀點來說,情緒有助於我們適應、演化,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提升社會地位,並達到生存、生育的目標。舉例來說,對孤獨的恐懼會驅使我們參與社會活動;內疚將促使我們遵守社會規範,共同合作和互惠;當有人違反社會規範,使他人感到憤怒時,則將背負被社會孤立的風險。

隨著複雜的社會網絡、波動的資源、以及生育和老化等生命過程,帶給我們人際關係上大大小小的挑戰。當我們感受到心理困擾時,可能表示有著受損的社會關係需要被修復囉!


感覺痛苦時怎麼辦?

在黑猩猩群體中,可以觀察到有安慰、減輕痛苦和社會陪伴等社會修復行為。在人類兒童發展過程中,我們先是透過人際關係調節情緒,然後是逐步實現情緒的自我調節。最初,照顧者會通過與寶寶建立聯繫和交流來回應寶寶的哭聲,在成長過程中,照顧者為兒童樹立情緒調節的榜樣,並強化特定情緒調節技巧,隨著語言的進步、大腦的成熟,及青少年的友伴遊戲,內化文化及照顧者情緒調節風格後,我們逐步形塑出專屬於個人的情緒自我調節方式。當感覺到痛苦時,我們會先做出個人行為反應(例如,參與、迴避或自我調節情緒),之後與他人一起進行情緒的人際調節。

        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感到痛苦、孤獨、恐懼、或悲傷時,如果有一個內團體成員在附近,就會減少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和觸摸將減少心理困擾,催產素(俗稱抱抱賀爾蒙)的釋放可以增強對關係的承諾,從而創造信任的心理環境。在與熟悉的社會群體成員進行口頭交流時,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生理反應,成為情緒調節的一種可行方式。

 

有情緒困擾時適合找誰聊?

要想提供適當的安慰,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所謂的同理心是指安慰者透過被激活的個人、神經和心理表徵來理解受苦者的狀態,也包括受他人情緒影響、分享他人情緒狀態的能力,並可以評估對方狀態的來由,與對方產生共鳴,繼而可以接納對方的觀點。透過情緒感染、同理心、換位思考和心智化等機制,安慰者得以貼近處於困境中的人的情緒體驗。

可想而知,有時候同理心會使提供安慰者感到痛苦。內化、移情反應會讓安慰者體驗類似的痛苦經驗,因此安慰者需要先進行情緒的自我調節,進而可以與受苦者進行人際關係情緒調節,幫助處於困境中的成員。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因應並喜歡這樣的過程,有些人在協助受苦者情緒緩解後會格外容易感染到美好、溫暖的情緒,有這樣強烈獎勵反應、充分的情緒調節能力、同理心和安慰傾向的個體較擅長且合適從事助人行為。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宗教師、醫師心理師……都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支持來源的一員,不妨盤點一下,你身邊有幾位適合人選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Brandon A. Kohrt, Katherine Ottman, Catherine Panter-Brick, Melvin Konner, Vikram Patel(2020).Why we heal: The evolu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Volume 82).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