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旻庭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在重要關係裡,你覺得自己是比較依賴的人,還是獨立多一點呢?你喜歡獨立還是依賴呢?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彷彿獨立比較受到推崇,依賴相對容易被視為脆弱與不成熟。會存在這樣的價值判斷,好像也有跡可循。若從人的發展來看,從最初嬰兒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的照顧才能存活,漸漸長大到可以獨當一面的照顧自己,這樣的改變往往被視為成長。然而在生活、經濟與情感上完全不需要他人,就真的是最完美的狀態嗎?我們再想想一個自覺完全不需要他人的人,他的人際關係可能會長什麼樣子?孤僻、疏離可能是其他人對他的感覺。若遇到困難時,不論自己是否能夠處理得來,只能靠自己獨自面對成了不得不的唯一選項,尤其在緊急必要時刻仍無法向其他人尋求協助,永遠只能靠自己解決的反應模式,除了很辛苦外,也可能會讓自己一直深陷在困境泥沼裡,甚至使情況變得更加嚴峻。
美國精神分析師寇哈特(Kohut)則認為適度的依賴別人、允許自己對別人撒嬌,是能夠讓自己或他人都過得更快樂美好,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被認可和喜歡的情感需求,當這些需求被忽略時,人的情緒容易變得不安定。若情感需求被滿足時,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安穩與強韌,也更有力量去面對外在困境而顯得更堅強。依附理論則告訴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是提供我們向外探索的能量與勇氣,因為在探索的途中,若遇到危險或感到不安時,我們可以隨時回到安全的關係裡去尋求支持或資源。因為有這層安心可靠的後援,讓我們更有力量得以再次整頓向前探索與成長,不用苦苦留守原地而停滯不前。因此,在安全的關係裡適度的情感依賴,是能夠讓人變得更有力量與獨立自主的。
有些人的獨立,其實並非不想與人親近,而是害怕依賴後會讓自己受傷、喪失自主或顯得無能。然而「獨立」不是「孤立」,真正的獨立是能更自由彈性的選擇自己是否要依賴或為自己挑選適當的依附對象,也相信自己在依賴他人的同時,是能夠繼續保有自我。即便依賴對象不在時,內心也能將過去被照顧的經驗轉化為對自己的照顧方式,而不會變成失能的人。「親密依賴」與「獨立自主」不是一個向度的對立兩端,而是影響關係的兩個重要向度。在健康的關係裡,我們能夠允許自己與他人靠近,享受互動裡的情感連結,同時又不喪失自我或吞噬他人。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時,也能將對方的需要納入心中並回應對方的需求,達到真正的相互依賴,這過程裡,既有親密的情感連結,也有清楚的人我界線。
不知道大家心裡是否存在著一個人,就是當我們感到不安、困頓或不舒服時,心裡想到這個人或是與他相處的回憶,心情就能安定不少。即便這個人現在不在身邊,但只要想起他,或者他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話,內心就彷彿注入了勇氣與力量而能夠再繼續。這樣的情感依附連結,是你堅韌與獨立的來源。因此,去尋找可相互依賴的適合對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