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記雯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社交焦慮~你我都有的經驗
社交焦慮是一種當人們置身在社交情境中所感受的負向情緒,而隨著個別差異,每個人經驗到社交焦慮的程度也不同,有些人容易感到焦慮、有些人則否。因此,一個人容易經驗到社交焦慮的程度可以視為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連續向度,一端是極少程度的社交焦慮,另一端則是社交焦慮症(或稱社交畏懼症),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而大多數人則是落在中間,屬於正常範圍的社交焦慮。
只是害羞嗎?
一般人常以為一個人不擅交際或是不喜歡社交場合,只是說明他很害羞、內向,對於個性較為害羞的孩子,有一派父母認為孩子隨著年紀增長就會比較勇敢,不需要太在意,另一派父母則會覺得多讓孩子與人群接觸,自然就會改善。事實上,多數具有害羞特質的人,仍然可以勝任許多社交情境中的互動或表現,因為害羞是一項人格特質,並不一定會成為困擾或問題。害羞雖然與社交焦慮在概念上有很高的重疊性,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害羞的人經常會在社交場合當中感到緊張、不喜歡表現自己,擔憂別人對自己的社交表現會抱持負向的評價,但害羞不必然會帶來社交焦慮所伴隨的強烈害怕與逃避行為。如果社交焦慮的程度已經造成個人會持續地(至少六個月)對特定或是多數的社交情境產生過度強烈的恐懼,並且想方設法逃避這些情境,或者當必須置身在這些情境中時會感到相當程度的痛苦,以致於干擾正常的生活功能(逃避上學、工作等),那就是臨床上所稱的社交焦慮症。
辨識社交焦慮症狀
經驗到社交焦慮症狀並不代表罹患社交焦慮症,但如果下列這些症狀持續為你帶來負面痛苦的情緒,並且干擾了你的生活,就應該要及時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
改善社交焦慮
倘落缺乏適當的治療,社交焦慮症會持續嚴重干擾個人的日常生活功能,即使是次臨床社交焦慮(註)也可能帶來各種不利影響,像是限縮個人學業、職業潛能與降低生活品質等。研究已證實社交焦慮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而得到改善,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內涵包括修正負向認知、社交技巧訓練、角色演練、行為實驗等各種治療技術,由臨床心理師進行適切的評估與治療計畫的擬定,方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成效。
註: 次臨床社交焦慮是指具有社交焦慮症的相關症狀,但嚴重程度未達到社交焦慮症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