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如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兼任臨床心理師
一段完整的關係涵蓋著開始、維持、結束的過程,心理治療的結束被稱之為結案,它的重要性不亞於開始或維持。
事實上,從心理治療的一開始,心理師就在為結案做準備,希望個案可以學會如何自主地應對困難,不再只能依賴於心理師的支持。
個案願意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來讓自己有所成長,下定決心進入治療關係,並對治療關係給予承諾,為自己想有所改變負起責任,是很有勇氣的。有些個案會選擇在沒有與心理師討論的情況下終止治療,沒能被充分討論的潛在因素包含:治療關係、治療動機、治療方向的共識、治療次數的預期、治療效果的感知、在治療中需面對自我時感到的痛苦、其他因素(如,經濟、時間、距離…等),為避免不完整的心理治療反而成為一種耗損、負面經驗,可以主動在治療中與心理師提出對治療的想法,請試著相信心理師是有能力接受與承擔的。
在心理治療的療效研究領域,多數研究者認為個案需要堅持投入治療達到足夠多的次數後,才有機會發生積極的改變,普遍將8-12次的治療視作短期治療。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設定的治療目標不同,所需要的治療時間也有很大的差異,與其著急於他人多早開花結果,心理師更著眼於陪伴個案成長、完整,誰知道呢?你可能是棵參天大樹。
曾經聽資深的心理師前輩分享,理想中完整的結案歷程大約會佔整個治療期間的1/3時間。完整的結案歷程可以讓心理師有足夠的時間強化治療效果,提升個案心理健康的穩固性。
在結案歷程中,心理師會陪伴個案逐步檢視以下部分:
一、治療目標的回顧:在治療過程中所設定的短、中、長期目標的實現狀態,像是自我探索、情緒調適、壓力因應、行為改變、人際適應、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等,個案在哪些方面感覺到進步,在哪些方面可以如何持續的體驗與練習。
二、心理健康百寶袋:面對生活中自然的變化與無常,個案是否已建立合適的心態、具備足夠的因應策略,在結束治療後也能繼續應用所學的技能和洞察,形塑豐富而完整的生命,且在日後覺察自己的需要時,可以主動尋求心理專業人員的合作,將合作視作一種能力,而非退步、失敗。
三、健康的自我概念:透過治療過程中,心理師陪伴個案練習自我覺察,個案是否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觀、信念、需求和目標,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強項和價值,在結束治療後,能夠自信地迎接每一個當下。
心理治療是一段探索心靈的旅程,結束治療並不代表問題的完全解決,或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結束治療較像是這個旅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個案在心理健康上取得的階段性進步,為新的心靈旅程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