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瑜 所長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相信很多人都有睡不好的經驗。有些人的睡眠困擾是暫時的,可能是在壓力狀態下發生,例如準備重要的考試、跟家人朋友吵架等,一旦事件結束、心情平復,便可恢復正常睡眠。有些人則是長期受睡眠所苦,每晚上床前便擔心睡不好,期盼能好好睡一覺。
睡眠困擾有很多種型態,有些是上床之後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有時是早醒,還不到起床時間就醒來無法再睡;有時則是淺眠,不論那種型態,都可能影響次日的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也會讓人覺得疲倦、心情低落或焦躁不安。
憂鬱症與焦慮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常出現睡眠困擾,若某天能有充足的睡眠,會讓患者次日的憂鬱與焦慮感下降,心情較為輕鬆。近日哈佛大學(註)發表一篇關於睡眠困擾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研究,針對一千多名患有心理疾病的個案,連續收集兩週的睡眠、焦慮與憂鬱資料,分析當日的睡眠、焦慮與憂鬱情緒如何影響次日的睡眠與情緒。研究發現,睡眠持續時間短、較難入睡者有較高的焦慮與憂鬱情緒。在睡眠與情緒的時間關聯性上,若某日的焦慮較高,會縮短次日的睡眠時間,這很可能是因為高焦慮使人有較高的生理激發,不利於安睡。睡眠時間的縮短,又會加重次日的憂鬱情緒,使人心情更加低落,更沒有活力。而比平日較短的就寢時間,會使次日的焦慮與憂鬱都更為嚴重。
由此看來,睡眠困擾與焦慮、憂鬱等情緒不只是相伴隨的症狀,而是會雙向影響、造成惡性循環的問題–睡不好引發負面情緒,而負面情緒更讓人睡不好。為了避免睡眠與情緒問題破壞身心健康,建議有這些困擾的人儘速求助於醫療專業人員,為您進行完整的評估,再根據評估進行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祝福大家都能睡得好、心情好,常保健康快樂!
註: Nota, J. A., Chu, C., Beard, C., & Bjorgvinsson, T. (2020). Temporal relations among sleep,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anxiety symptoms during intensive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88, 97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