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依琳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第一次誕下一個生命,這是我們過去生命經驗中未能體驗到的,新生命的到來五味雜陳,喜悅、溫馨、開心、期待、幸福…等,但隨之而來還夾雜許多未知事物帶來的負向感受,如:擔憂、害怕、疲憊、壓力…等,若這些複雜的情緒及壓力未適時調適,也未得到足夠的支持,很可能讓媽媽陷入負向情緒的漩渦,進而質疑自己,像是常會聽到媽媽說:「當媽媽,我一點都不快樂」、「我覺得我不是個好媽媽」、「我是不是不應該生小孩」……,但這些情緒及想法被在乎、理解、照顧,是可以減輕媽媽的困擾,增加媽媽的信心與價值,也能促進家庭及親子關係。
產後情緒障礙的分類:
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發生與持續時間:約30%~80%的產婦在產後3~4天會出現情緒低落情形,幾天後可自行緩解,持續時間小於10天。
常見症狀:哭泣、難過、焦慮、易怒、失眠、情緒不穩定等。
產後憂鬱(Postpartum depression)
發生與持續時間:約10%~15%的產婦於產後6週內出現憂鬱情形,且憂鬱情形超過2週。
常見症狀:持續的難過、無法專注、無價值感、罪惡感、易怒、失去興趣及活力、失眠、嗜睡、與新生兒關係不佳、自殺意念、自殺等。
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發生與持續時間:約0.001%~0.002%的產婦會出現,在產後2天~4週出現較為常見,也有產婦於產後1年才出現。
常見症狀:幻覺、妄想、焦慮、躁動不安、失眠、傷人、自殺等。
產後情緒障礙的各分類在症狀有許多重疊,但症狀嚴重程度是不同的,目前廣泛使用的篩檢量表為「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 )。產後情緒困擾的成因難以一概而論,目前多以生理、心理及外在社會環境因素三者交互影響來看待,如:產後生理不適、荷爾蒙未回復穩定、沒有足夠休息、產前有憂鬱病史、自我及角色認同、信心、自我要求、家庭關係與溝通、照顧新生兒的意見不一致、多胞胎、工作環境、經濟壓力、突發壓力事件……等,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此產生情緒困擾的原因也都不盡相同
相較於過去,「產後憂鬱」一詞已被社會大眾所悉知,但能主動尋求協助的比例仍偏少,受到一些觀念的影響,有時當媽媽開始出現憂鬱情形時,易被他人認為是媽媽本身的問題,使媽媽接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及對待,如:指責、不被理解、拒絕…等,加上當下媽媽的身心狀態欠佳,無法自救,也開始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使媽媽在產後的育兒路上更為無助、孤單,長期下來,除了媽媽本身受情緒所困,家庭互動、親子關係、生活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
如何因應產後憂鬱及陪伴產後憂鬱:
✓ 以適應的角度來看待生產後的情緒困擾,而不是誰出了問題:相較於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寶寶出生後,生活中就真真切切的增加了一個獨特又獨立但無法獨自生活的生命個體,從媽媽個人至一個家庭都需要對於寶寶到來後重新適應多了一位家庭成員的生活,因為寶寶不斷的在成長、改變,使得這個適應過程不斷的延長,且中途還會出現與多難題,但我們仍可以從中找到生活自在的平衡點。
✓ 接納自己的負向情緒:產後媽媽的情緒本就易有波動,當負向情緒的出現並不代表自己就是不適任的媽媽,這些負向情緒的出現或許是想提醒自己放慢步伐多照顧自己一些。
✓ 好好傾聽:他人不帶有個人的判斷及評價來聆聽媽媽說話,不用急著給與建議或解決之道,但讓媽媽知道,只要他有需要,我們一定會一同面對困境。
✓ 重新分配生活事務: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分工,但寶寶的到來可能暫時的打亂了原先的生活平衡,然而寶寶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夫妻一起溝通討論生活事務分配並在需要幫忙時一同尋找可用資源。
✓ 尋求專業協助:若情緒狀況遲遲未改善,可以尋求醫療資源,如身心科、精神科、心理諮商與治療等的協助。
孕育一個生命並陪伴其成長是需要時間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難題,但孩子帶給我們的獨特生命經驗,或許能使我們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更可堅定面對,身為媽媽,是很驕傲、很有價值的,在育兒路上也能找到一個自在的自己。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所提供之愛丁保產後憂鬱量表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4908-7017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