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關係裡的心理界限

楊旻庭 臨床心理師

楊旻庭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
專任臨床心理師

有品質的人際關係以情感作為連結,互動過程裡也往往伴隨著情緒的流動,情緒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可以是黏著劑,透過快樂情緒的渲染或者心事難過的共感讓彼此心的距離更加靠近。但情緒也可能具有毀滅破壞性,過度的憤怒敵意造成關係的分裂或傷害。情緒也具有傳播特性,當你輕鬆自在地笑著,與你相處的人容易感受到這份輕鬆自在而跟著你一起笑,隨之開啟正向愉悅的互動。然而當你處在生氣或悲傷的情緒風暴裡,周圍的人容易感受到壓迫、不舒服的感覺而更易做出不友善的回應,彼此互動也容易陷入緊繃的僵局裡,所以個人情緒的梳理與調適對於人際互動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既然情緒容易在互動中傳遞漫延,並對人際關係品質有如此深遠影響,如何在人際互動裡維持自己情緒的相對穩定,在心理設立情緒界限就很重要,界限如同防護牆般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何謂界限呢?界限是種框架範圍,生活中實體界限如圍牆、柵欄、道路標線等讓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某個領地範圍,因為有明確邊線作為依據,自己不但能夠安心地在範圍裡活動,也能防止他人入侵,甚至當有人跨越邊界進入時,我們也能夠快速辨認與即時因應。在抽象的心理世界裡同樣也存在這樣的界限,有了心理界限的框架,讓我們能夠區分自己和別人是分化有別的個體,也知道自己份內的責任以及自己能夠接受的底線範圍。抽象的心理界限同樣能夠帶給我們心理的安全感,也是與他人互動時,決定自己要如何應對的依據,當別人越線侵入到自己的心理領域時,會引發我們被壓迫、勉強或不舒服的感受,藉由覺察這些不舒服的情緒感受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底線在哪,以及自己重視與在乎的是什麼,也基於對自己的理解,我們才更清楚知道在人際困境中自己要如何抉擇因應。

心理界限的向度從僵化固著到模糊不清,當一個人界限太過僵化固著時,凡界線外的人事物與情感皆視為與己無關,與這樣的人互動常常會有拒人於千里之外、不解人情世故的感受,人際關係容易流於冷漠疏離。然而若沒有心理界限或界限太過薄弱模糊時,就如同生活中沒有了圍籬,自己的情緒容易流竄到他人領地,反之別人溢滿的情緒也容易跑進自己的心理空間裡,互動者容易在這樣過於頻繁且緊密的情緒傳遞裡迷失,釐不清這個情緒是對方的還是自己的,也可能默默地接收許多原屬於他人應當承擔的事物與情緒責任,長期下來容易在這段關係中感到混亂、疲累與窒息。以下的人際情緒混淆列表可供檢核自己是否同樣也有心理界限模糊以致在人際互動歷程裡易發生情緒混淆的狀況。

在人際互動中,理想狀態是設立明確卻保有彈性的心理界限,如同細胞膜般具有適當的通透性,會開放讓特定物質或分子通過以完成細胞維繫生命所需之基本要素。同樣當我們面對親密的家人朋友,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我們會接收比較多的情感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來促成完整的自我發展以及享受豐富的情感交流,但同時我們也知道自己的底線與侷限,有些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或已超乎自己所能承受的範圍時,我們也會適當的拒絕,以保護自己和維持關係不陷入混亂狀態。因為有這層心理界限的屏障,其實也是讓他人知道你的原則與底線,讓他人有機會知道如何以你覺得舒服的方式和你相處,當你情緒處在舒適狀態裡,經由情緒傳播特性,彼此的互動將更有機會朝愉悅自在的氛圍發展。當然,要讓別人有機會知道如何與你相處,這唯有當你具有明確的心理界限,清楚自己內在的聲音與需求,並且適當表達後,別人也才有機會知道並且正視你的需求。

個人情緒的梳理對人際關係品質有著關鍵的影響,釐清自己在關係中扮演的角色與習慣的模式,才有機會減少與他人情緒過度糾纏,以及在關係中失去自我。在練習覺察自我的情緒、建立心理界限與適當拒絕他人等過程,其實需要有足夠的安全感作為後盾,而信任的朋友、父母、師長,專業的心理人士等陪伴與支持,都能夠協助自己學習建立心理界限與逐漸擁有清楚獨立的自我。心理界限的設立不是因為抵禦,而是為了創造讓彼此都能在明確邊線裡安心靠近互動的空間,同時也是幫助我們在維持自主以及和他人連結之間取得平衡,讓自己和他人都能處在舒服自在的狀態下與他人開啟一段美好的互動經驗。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