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情緒裡悠遊?(下)

黃淑如 臨床心理師

黃淑如 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附設冠英心理治療所
兼任臨床心理師

如果你已經蒐集很多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們提出的情緒調節策略,可是你始終提不起勁嘗試,或者你一直很努力地嘗試,可是這回不知怎麼地失靈了,彷彿陷入擱淺的狀態,越掙扎就陷的越深,這樣奄奄一息的狀態可能讓你覺得無助,或者讓在意你的人感到憂心……「我是不是有憂鬱症?」、「還是我是躁鬱症?」、「我是不是不正常?」─這樣的疑惑可能在你心裡越來越擴散……筆者倒是認為,並不是一定要到符合精神疾病診斷的程度,才會讓人難以忍受、才有資格求援,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心理健康。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2020年在台灣出版了新書─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她提出情緒建構理論,主張情緒和認知都是全腦建構,端看背景脈絡而定,詞語種下新的概念,概念驅動人的預測,預測調節人的身體預算,而人的身體預算決定人如何感受。她同時指出,人對外在的知覺只不過是猜測,而不是事實,如果你在當下感到不愉快,你可以將情感感受解構成身體感覺,重新分類你如何感受。一個人擁有高情商,意思是他的大腦在特定情境下,可以用最有用的情緒概念建構最有用的實例。

雖然已經翻譯成中文,讀起來似乎還是很抽象……筆者嘗試將情緒建構理論用白話說明—「情緒是由人所建立的。人會嘗試理解環境,不斷透過語言形成概念,並利用概念對新的刺激形成預測,在與身體狀態的交互作用下,進而分類出感受。」,巴瑞特博士想藉此帶給我們積極看待情緒的觀點—「人可以建立出對自己有用的情緒!」。某些人乍聽或許很難理解,因為許多時候情緒經驗像是別無選擇地發生在我們身上。某些人可能覺得理所當然,因為他認為自己會感覺低落果然是自己做的不夠、不對,繼而讓自己陷入自責、罪惡感等第二層情緒中。

事實上,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環節來看,自幼養成的別無選擇、理所當然裡有很多的細節,是有選擇、有彈性、可以調整的,這涉及到心理師與個案長期共同工作的許多細微層面: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增加情緒詞庫、身心靈自我覺察、擴充認知彈性、了解社會事實、推論因果關係、提升問題解決策略……等等。在情緒裡悠遊?這樣的狀態的確是可能達成的!當我們面對情緒起伏時能越有效地維持動態平衡狀態,我們將越有額外充裕的心力可以用來改善人際關係、促進生活適應、提升成就表現。

隨著科技進步,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們的致力研究,情緒理論還會持續地發展。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跟你的心理師一起發展出適用於你的情緒理論,並發展出對你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

如果你想認識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提出的情緒調節策略,歡迎參考如何在情緒裡悠遊?(上)。

參考書籍:Lisa Feldman Barrett (2020)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Close Menu